
从时代的角度看艺术,这里是磨时艺见。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五洲传播中心等机构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指出,新媒体正在重塑纪录片产业的规则和版图,中国纪录片正迎来蓬勃发展。该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新媒体的迅猛崛起改变了纪录片的观看模式,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在网络上播出,甚至只投放网络媒体。例如,腾讯视频出品的纪录片《水果传》、《风味原产地·潮汕》,哔哩哔哩出品的纪录片《人生一串》等都通过独播创造了品牌价值。哔哩哔哩出品纪录片《人生一串》而且,为了适应观众收看方式的变化,纪录片传统制播机构也在逐渐重视与新媒体机构的深度合作,播出渠道正在从原来的以传统电视媒介为主,向传统电视媒介与新媒体播出渠道并重的趋势演变。此外,对于中国纪录片而言,新媒体不仅是主要传播平台,也正在成为主要生产平台。2019年,新媒体机构纪录片产能达到新高度:优酷原创纪录片260个小时,占播出总量35%;腾讯视频自制纪录片23部,约占全年新上线项目1/3;哔哩哔哩出品并上线纪录片16部,合计55.6小时;爱奇艺自制加联合出品纪录片15部。腾讯视频出品纪录片《潮汕:风味原产地》同时,报告还指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信息视频化程度的提高,短视频收看人群增长迅速,催生大量短视频形态的微纪录片。相比于长纪录片对事物深度认知的考验,微纪录片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信息点的刺激,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腾讯视频出品微纪录片《武汉战疫纪》简而言之,微纪录片的兴起,使纪录片生产方式从专业创作开始向社会创作和平民创作转化。创作主体的多元化和创作题材的多样化,将进一步扩大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强化纪录片的生活化和新闻化特征。磨时艺见,每晚9点,准时更新。
Jun 29, 2020
2 min

莫瑞吉奥·卡特兰从时代的角度看艺术,这里是磨时艺见。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活跃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最重要的意大利艺术家之一,他的“雕塑”作品《喜剧演员》虽然只是一根被灰色强力胶带固定在展墙上香蕉,却以12万美元的价格售出。卡特兰在上海大型群展“艺术家此在”(The Artist is Present)展会上接受媒体的采访时,就发表了自己对于艺术作品复制与原创的观点。莫瑞吉奥·卡特兰的作品:《完美的一天》卡特兰表示,人们都有一种自然的思考方式,就是通过参照物来理解,大脑总会寻找那些已经知道的东西。例如,当我们想到足球队时,最先会想到的是像皇家马德里队这样有名的例子。艺术的思考也是如此,艺术家都是从复制远古时代的艺术开始的。但是,即使是复制品也是和原创一样真实的。原创是“神的事情”,而只要能给予人启发的作品就是一件有原创性的作品。莫瑞吉奥·卡特兰的作品:《不怕爱》卡特兰还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要有能力带领人们进入自己最深层次的意识,它必须能颠覆人们的情绪,让人们感到震惊,继而发现那些自己未曾探索、未曾体验也因此未曾理解的意识。艺术可以通过暴力、好奇心、怜悯、厌恶等方式做到这点,而这些挑衅方式都是合理的,因为艺术不应该被等同于道德课,而是一座特洛伊木马,它让人们直面潜意识,激发想象力和本能反应。莫瑞吉奥·卡特兰的作品:《无题》最后,卡特兰表示,复制和原创之间的关系就像意大利的番茄一样,虽然番茄是意大利厨房中最重要的食材之一,但是它是在意大利文明业已经形成之后,才从秘鲁和墨西哥引进欧洲的。同理,人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会从复制、混合和迁徙中创造出什么,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复制,而这就是原创性。磨时艺见,每晚9点,准时更新。
Jun 29, 2020
2 min

克里·詹姆斯·马歇尔从时代的角度看艺术,这里是磨时艺见。当我们回顾20世纪之前的西方艺术史时会发现,黑人艺术家、黑人主题的作品很少出现在主流视野当中,这是诸多历史因素所导致的现象。这种黑人艺术创作的边缘化状态,正是艺术家克里·詹姆斯·马歇尔一切创作的来源。 马歇尔作品《在聚光灯下》黑人的身份让马歇尔在十几岁的时候,才有机会走进美术馆参观。他说,那是自己第一次可以不被歧视地尽情参观,所以他在每层楼都细细地参观,不放过任何内容。马歇尔发现,被载入史册的艺术作品中严重缺失对黑人的描绘,而人们谈及有关艺术和美的想法时,黑人的形象也是缺席的。所以他决定要深入了解艺术史的轨迹,试图将黑人主题纳入其中。 马歇尔作品《呜咽呜咽》 1978年,马歇尔从洛杉矶奥蒂斯艺术学院毕业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路。他在绘制人物的时候,配色都是碳黑、玛斯黑和象牙黑,偶尔会使用黄色或蓝色的阴影。马歇尔表示,这样创作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打破“黑色无法变得复杂多样”的固有顾念,当照明方式或参观位置发生变化时,画中的人物会在眼前若隐若现,使其同时具有可见性和隐形性。马歇尔作品《艺术家为不及往昔的自己所作的肖像》 1993年的时候,马歇尔的作品《样式》成为第一幅被大型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到了1997年,马歇尔被授予“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奖”,从此作品价格大涨。但是当马歇尔知道自己的作品要被拍卖出售时,他感到十分苦恼,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作品送给只想用它们来赚钱的人。 马歇尔作品《知识与奇迹》时至今日,年过花甲的马歇尔依然每天在工作室绘画,所有事情都是他自己身体力行。马歇尔表示,面对黑人形象在艺术史上的缺失,自己的兴趣在于对其进行扩展而非批评。黑人艺术家可以等着别人让他走进艺术世界,也可以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放在自己想看的故事里。磨时艺见,每晚9点,准时更新。
Jun 28, 2020
2 min

“熊本熊”设计师水野学从时代的角度看艺术,这里是磨时艺见。提起熊本熊,想必你一定不陌生。贱萌的长相、笨拙的行动以及出现在社交软件上的各种表情包,让它成为全日本最受欢迎的网红IP。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熊本熊之父”、日本知名品牌设计师水野学。在水野学看来,设计光好看没有用,只有卖出去才算成功。熊本熊他表示,设计是建立在商业之上的,离开了商业的设计和涂鸦没什么区别。那种看上去很厉害,实际上却完全卖不动的设计,谁都做得出来,只有在商业上做出成绩的设计才会得到客户的信赖。熊本熊衍生产品水野学还主张创新不是从无到有,而是让本来有的东西再生出新产品。他设计的熊本熊所有元素都是来自日常的或已存在的事物,例如“熊本熊”这一名字就来源于熊本县,而黑色的造型则来自熊本城黑色的城市格调。水野学的设计作品水野学能在品牌设计领域如此成功,与其“独特”的项目流程离不开关系。据他介绍,他的公司项目不会给客户开发布会,再由客户决定是否通过这样的流程,而是会在例行商谈中和客户一起讨论,共同决定各种各样的事宜,在不断的双向沟通中,确定创意和设计方案。当然,这一切必须要建立在设计师有足够的沟通能力和洞察能力的基础上。水野学的设计作品此外,如何定义“品味”这一词汇,水野学的理解也和大众不一样。水野学认为品味不是精英阶级的专属,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后天的培养、运用和锻炼导致巨大的差异。在他看来,提升品位的关键在于感受他人的感受和积累的知识,像一个旅人一样充满好奇,透过沟通、聆听、观察和感受各种资讯,加以消化整理成为自己的知识库。以上内容由磨时艺见整理,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磨时艺见,每晚9点,准时更新。
Jun 28, 2020
2 min

阿吉从时代的角度看艺术,这里是磨时艺见。因为受疫情影响,2020年戛纳电影节被喊停。但却有一项戛纳金棕榈奖,却出人意料宣布了今年的得主,一只叫做阿吉(Uggie)小型梗犬狗。阿吉获得的奖是“戛纳狗王之王金棕榈大奖”,它诞生于2001年,是由一群戛纳电影节的专题记者组织举办的奖项,授予每年参赛或参展片中表现最为抢镜的狗狗演员,奖品是一条皮质狗狗项圈。例如去年“狗狗金棕榈奖”的得主就是《好莱坞往事》中布莱德·皮特所饰演的替身演员养的斗牛犬布兰迪。布兰迪 二十年来,《没有过去的男人》、《狗镇》、《绝代艳后》等影片中的狗狗演员都曾拿到过这一奖项。在2014年,“狗狗金棕榈奖”更是打破只数限制,被授予了匈牙利影片《白色上帝》中全部近三百条狗狗群演。“狗狗金棕榈奖”的组织者托比·罗斯(Toby Rose)表示,虽然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不能如常举行,但他和其他几位评委决定借此机会回顾过去二十年里的所有“戛纳狗王”,评选出谁才是“戛纳狗王之王”。结果,评委一致同意将这份荣誉授予阿吉。狗狗金棕榈奖的logo阿吉2015年因病去世,享年十三岁。它的主人兼职业训犬师奥马尔·冯·穆勒(Omar von Muller)代表阿吉接受了这份荣誉。他表示,如果阿吉还活着,一定会感到十分自豪。除戛纳金棕榈奖之外,阿吉还是第一位在洛杉矶中国戏院门口的水泥地上留下“手印足印”的狗狗明星,也曾出席过金球奖和奥斯卡的颁奖典礼,此外,它还在名嘴艾伦(Ellen de Generes)的现场秀表演过溜滑板的绝技,精彩的演技甚至让网友发起过让阿吉参加奥斯卡影帝竞逐的请愿活动。阿吉 有哪些电影中的狗狗演员给你留下过深刻印象?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磨时艺见,每晚9点,准时更新。
Jun 27, 2020
2 min

安藤忠雄从时代的角度看艺术,这里是磨时艺见。提起建筑设计,人们通常联想到它的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复杂严苛。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则用他建筑启蒙绘本和“绘本教材”让建筑设计和儿童联系在了一起。安藤忠雄的绘本处女作《喜欢恶作剧的建筑家》与他标志性的“清水混凝土”建筑风格完全不同。色彩鲜明的绘本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对小学生兄妹跟着一位神似安藤忠雄的建筑师探索图书馆的故事。《喜欢恶作剧的建筑家》在绘本里,安藤忠雄不仅普及建筑知识,还回答了兄妹俩关于建筑设计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建造这栋建筑?什么是舒适的感觉?建筑师的工作是什么?小读者们通过阅读这本建筑启蒙书里,就能得到顶级建筑大师的指导。《喜欢恶作剧的建筑家》不仅如此,大师的“配套教材”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绘本中孩子们参观的图书馆是真实存在的。它叫做“童书森林-中之岛”,是安藤忠雄捐赠给故乡大阪的儿童图书馆。“童书森林-中之岛”这座图书馆馆外立着和绘本封面一模一样的绿色大苹果,馆内的立式书架全部由宽敞的书廊和阅读阶梯代替。通高的格子书柜还充当了墙面,方便孩子们浏览和取阅。图书的分类也是按照孩子们的理解来摆放,如美丽的事物、动物爱好者等,跳出了阅读年龄的局限性,让孩子们能探索到更多的乐趣。“童书森林-中之岛”让孩子从小接触到美的事物,体验到建筑设计的魅力,也许就会在他们心里播下成为一名优秀建筑设计师的种子。就像图书馆官网上给孩子们的留言说的,他们鼓励孩子不受限制地翻阅各个领域的书籍,以此来帮助孩子寻找、激发和探求自己的兴趣。 以上内容由磨时艺见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磨时艺见,每晚9点,准时更新。
Jun 27, 2020
2 min

赵伟从时代的角度看艺术,这里是磨时艺见。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蛋壳只是厨余垃圾,但有一个65岁的老太太,却用蛋壳来刺绣,甚至能用头发丝在蛋壳上作画,她就是蛋壳刺绣传承人赵伟。赵伟做蛋壳刺绣已经几十年了,她有一个“一蛋双绣”的绝技,能够把一半的蛋壳拿来绣花,另一半的蛋壳拿来绣草,绣完之后再把两半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完整的鸡蛋。作为蛋壳刺绣的继承人,赵伟一直想做点什么来发扬这门技艺。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赵伟的妹妹剪断长发,赠送给她做绣线。为了发扬彩蛋文化,庆祝奥运会的举办,赵伟就用0.08mm的头发在蛋壳上绣出“喜迎奥运,爱我中华”八个大字。因为发丝太细,不易显色,赵伟需要来回穿针6次,才能在蛋壳上有清淡的黑色。稍微大力拉扯,不是头发断了,就是蛋壳裂了。同时,她还要做到分毫之间千针而过,这对于力度的掌握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了完成这幅作品,她需要手不抖、气不喘地绣了几个小时才能完成。因为发丝刺绣,赵伟受到了无数人的认可与追捧。但是她表示,传承不是死守,发展不是颠覆,自己只是用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向更新一层的境界迈进。只有创新,才能让蛋壳刺绣这项古老技艺被年轻人所认识。赵伟还说,在刺绣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耐心,因为这是一个锻炼人脾性的过程,就像是在修行,要极为专注而不能有半点杂念,但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没有这个耐心。磨时艺见,每晚9点,准时更新。
Jun 26, 2020
1 min

从时代的角度看艺术,这里是磨时艺见。近日,知名博主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粉丝突破1000万,成为首个在该平台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此前,她就已经成为走红全球的文化名人,在海外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与美国最大的媒体CNN不相上下。目前李子柒的YouTube账号总订阅数约为1001万人,总观看量为13.5亿次,总观看时长约9185万小时,总视频数量108个。她的每一个视频,播放量几乎都在500万以上,其中播放量最多的年货零食合集,观看量达5300多万。从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件等,李子柒的视频多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凭借着浓郁的烟火味道和恬静的田园气息,吸引了世界各地观众,她也因此被称为“东方美食生活家”。李子柒为何会拥有如此多的海外粉丝?对此,《人民日报》评价称,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却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满足了外国网友对中国的想象。同时,她的视频含有被外国网友广泛认同的情感需求和价值理念,满足了人们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人民日报》还表示,互联网时代使得文化交流与传播有了更丰富的载体和渠道。而李子柒和团队积极运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发布的短视频生动直观、新颖易懂。此外,她在视频中很少说话,这也使得视频突破了语言的局限性,让观看者专注于每集10分钟左右的视频内容,从而更具跨文化传播力。以上内容由磨时艺见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磨时艺见,每晚9点,准时更新。
Jun 26, 2020
2 min

从时代的角度看艺术,这里是磨时艺见。罗纳德•韦尔(Ronald Vale)是2012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得主、美国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两院院士。他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期间向媒体分享了自己对于科学与艺术的看法。韦尔表示,虽然公众往往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是完全不同的动物,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但是实际上科学的探索性与艺术非常像,都是让人处在理解的状态,而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是由创意驱动的。韦尔说,自己正在做一个生物学教育项目中,就聘请了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参与完成项目,通过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中的概念和思想。韦尔认为,对科学的认知障碍让许多人觉得科学只属于非常聪明的人,而非大众能参与的,这是完全错误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而艺术的加入,可以让人们不那么害怕科学,感觉更易于理解。因此,他还与来自电影和视频行业的人沟通,想要通过艺术作品降低人们对科学的认知障碍,让人们不再觉得科学只属于少部分人。总而言之,在罗纳德•韦尔看来,科学和艺术很像,都是探索未知的,这两个学科的跨界融合能降低大众对科学的认知障碍。磨时艺见,每晚9点,准时更新。
Jun 24, 2020
1 min

从时代的角度看艺术,这里是磨时艺见。今年4月,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壁画百年来首次进行修复保护,对第1窟、第48窟、第50窟、第51窟中185.47平方米的壁画进行抢救性保护。其中,有这么一群“医生”将在随后300天内,让这一千年瑰宝再现当日异彩。他们就是壁画修复工程的7位文物修复专家。须弥山石窟创于北魏晚期,历时1500余年,是宁夏境内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开凿较早的石窟之一。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如今的须弥山石窟被列为世界濒危遗址。文物修复专家、须弥山石窟壁画修复工程负责人王荣喜表示,看见如此珍贵的文物斑驳破损,让他很心痛,下定决心全力抢救。由于千年文物珍贵且脆弱,王荣喜和团队在修复中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主要开展表面污染物清洗、起甲颜料回贴、局部全色等展陈性修复。其中除尘、加固、清洗、随色、封护这五个修复步骤,十分考验团队的专业技能和耐力。在损毁最为严重的第48窟,整个团队7个人花了3天时间用毛笔和软毛刷除尘。而在清洗工作中,仅手掌面积大小的壁画就要用棉签沾着酒精和丙酮反复擦洗5遍以上,每洗一次还要等自然晾干后再继续第2遍。为了在修复过程中保持专注,除了技术上的沟通,专家们基本不聊天。59岁的女专家朱云霞表示,虽然工作看似枯燥,但其实挺有趣,因为他们是在和历史与古人隔空对话。令人感慨的是,团队的成员们普遍高龄。69岁的修复专家王晓生就说,在中国,目前仅有不到1000人从事文物修复专业工作,且老龄化严重。他希望能把这份手艺传给更多“90后”“00后”,因为文物修复需要匠人精神,也需要更多年轻人的热爱与传承。以上内容由磨时艺见整理,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磨时艺见,每晚9点,准时更新。
Jun 24, 2020
2 min
Load more